人才选拔的“走后门”现象
东汉后期,人才选拔的制度开始变得有点“走后门”的味道。那时候,官员们选拔人才不再完全看能力,而是看关系。你老爸要是朝廷里的大官,那你就算是个“文盲”也能混个官做做。这种风气让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被埋没,反倒是那些只会拍马屁的家伙爬上了高位。结果呢?朝廷里全是些“绣花枕头”,真正能干实事的人越来越少。
“买官卖官”成了常态
更夸张的是,东汉后期居然出现了“买官卖官”的现象。你没听错,就是花钱买个官来做!有钱人只要肯掏银子,就能买到个县令、太守什么的职位。这可把那些辛辛苦苦读书考科举的人给气坏了。你想想,人家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后还不如一个土豪掏钱来得快。这种制度下,官员们上任后第一件事不是想着怎么为民服务,而是怎么捞回本钱——毕竟买官可是花了大价钱的啊!于是乎,贪污腐败成了家常便饭,老百姓的日子也就越来越难过了。
人才流失与社会动荡
在这种不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下,很多有才华的人都选择了离开朝廷,跑到民间或者干脆隐居山林去了。他们觉得在朝廷里混没前途,还不如自己干点实事来得痛快。这样一来,朝廷里的人才越来越少,而民间却聚集了一大批能人异士。这些人虽然不在朝为官,但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当朝廷越来越腐败、老百姓越来越不满的时候,这些民间的“高手”们就开始蠢蠢欲动了——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一个烂透了的朝廷继续祸害百姓嘛!于是乎,各种起义、叛乱层出不穷社会也就越来越动荡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