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小心思:蜀国成了“亲儿子”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估计是把蜀国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你看啊,刘备、关羽、张飞这三兄弟,简直就是罗贯中心中的“黄金搭档”。刘备仁义,关羽忠勇,张飞豪爽,这三个人凑在一起,简直就是完美无缺的组合。罗贯中在书里把他们写得那叫一个高大上,仿佛他们就是正义的化身,而其他国家的人都是来捣乱的。
尤其是诸葛亮,这位蜀国的军师简直是罗贯中的心头好。他不仅聪明绝顶,还忠心耿耿,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罗贯中把诸葛亮写得神乎其神,什么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简直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相比之下,曹操那边的人就显得有点“反派”了,虽然曹操本人也是个厉害角色,但在罗贯中的笔下,他总是显得有点阴险狡诈。
蜀国的“主角光环”:连失败都显得那么悲壮
你有没有发现,蜀国在《三国演义》里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们的失败却显得特别悲壮?罗贯中把蜀国的失败写得像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悲剧电影。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顾一切地攻打东吴,结果惨败而归;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然每次都失败了,但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却让人感动得不行;就连刘禅最后投降了魏国,罗贯中也给他安排了一个“乐不思蜀”的结局,仿佛在说:“你看吧,蜀国的人就是这么有骨气!”
相比之下,魏国和吴国的失败就显得有点平淡无奇了。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最后还是没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孙权虽然建立了东吴政权,但他的后代也没能守住江山。而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些失败都显得有点理所当然——毕竟他们不是“主角”嘛!
罗贯中的“双标”:蜀国做什么都对
要说罗贯中最明显的偏心之处,那就是他对蜀国的“双标”了。在《三国演义》里,蜀国的人做什么都是对的——哪怕是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比如说刘备在长坂坡逃命的时候扔下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虽然后来又救回来了);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可是违反军令的大罪);张飞在醉酒之后鞭打士兵(这可是严重违反军纪的行为)……但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些事情都被他轻轻带过了——反正他们是“主角”嘛!
而其他国家的人要是做了类似的事情呢?那就惨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时候被骂得狗血淋头;孙权在赤壁之战前犹豫不决也被批评得体无完肤……总之就是一句话:蜀国做什么都对!其他国家做什么都不对!这种明显的偏心让人看了都觉得好笑——罗贯中你这是有多喜欢蜀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