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清朝的小日子不太好过
清朝末年,那可真是个“多事之秋”。国内,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税收重得像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国外,列强们像一群饿狼,盯着中国的这块肥肉,恨不得一口吞下。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一连串的失败让清朝的威信扫地,割地赔款成了家常便饭。老百姓心里那个憋屈啊,感觉自己就像是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动弹不得。
宗教:神仙打架,百姓遭殃
这时候,义和团的出现就像是一股清流,给老百姓带来了希望。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宣称自己有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你别说,这招还真管用,老百姓一看有人敢跟洋人叫板,纷纷加入进来。义和团的成员大多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贩,他们平时受够了洋人和传教士的欺负,现在有了组织,自然要大干一场。
义和团的宗教色彩很浓,他们信奉的神灵五花八门,从关公到孙悟空,从玉皇大帝到土地爷,几乎把中国神话里的神仙都请了个遍。每次打仗前,他们都要举行仪式,烧香拜神,祈求神灵保佑。虽然科学告诉我们这事儿不靠谱,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老百姓也只能靠这些“神仙”来给自己壮胆了。
社会矛盾:穷人和富人的战争
义和团的兴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矛盾的激化。清朝末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农民们辛辛苦苦种地一年,到头来连口饱饭都吃不上;而那些地主老爷们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老百姓心里充满了怨气。
再加上洋人和传教士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传教士们在农村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表面上是在做好事;但实际上却触动了当地士绅的利益;引发了激烈的冲突;义和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们成了老百姓发泄不满的一个出口;通过打击洋人和传教士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虽然最终没能改变什么;但至少给了老百姓一个宣泄情绪的机会;让他们在混乱中找到了一丝希望和归属感;这就是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