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正名 孔子的正名思想的内容

云海苍茫

孔子是个“名字控”

孔子这人啊,别看他整天讲仁义道德,其实他骨子里是个“名字控”。他老人家觉得,名字这东西可不是随便起的,得正儿八经地讲究。你叫张三,我就得叫你张三,不能乱叫你李四。要是你爸叫你小明,你妈叫你大壮,那可不行!孔子说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名字不对劲儿,说话就不靠谱;说话不靠谱,事儿就办不成。所以啊,孔子整天琢磨着怎么给人正名。

孔子正名 孔子的正名思想的内容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他:“老师啊,您要是当了官儿,第一件事儿干啥?”孔子想都没想就说:“必也正名乎!”意思就是:我肯定先给人把名字弄对了!子路一听就乐了:“老师您这也太较真了吧?名字有那么重要吗?”孔子瞪了他一眼:“你这孩子懂啥?名字不对劲儿,礼乐制度就乱套了;礼乐制度一乱套,刑罚就没法公正;刑罚不公正,老百姓就不知道该咋办了。所以啊,正名这事儿比天还大!”

孔子的“名字哲学”

孔子的“名字哲学”可不是闹着玩的。他觉得名字不仅仅是代号那么简单,它还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责任。比如你是君王的儿子,你就得叫太子;你是大臣的儿子,你就得叫公子;你是普通老百姓的儿子……那就随便起个名字吧!但不管叫啥名儿吧,都得符合你的身份和地位。要是你明明是个农民的儿子却非要叫自己“王子殿下”,那可不行!孔子会气得胡子都翘起来:“这不是胡闹吗?”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也问过他类似的问题:“老师啊,您觉得管仲这个人怎么样?他可是帮齐桓公称霸天下的功臣啊!”孔子一听就来劲儿了:“管仲啊?他可是个好样的!但他有个毛病——不正名!你看他整天‘相国’、‘相国’地自称着多别扭啊?按理说他应该称自己为‘大夫’才对嘛!这不是乱套了吗?”子贡听完直挠头:“老师您这也太较真了吧?人家管仲好歹也是个功臣嘛……”孔子摆摆手:“不行不行!功臣也得正名才行!不然天下就乱套了!”

孔子的“名字魔咒”

孔子的“名字魔咒”威力可不小。据说有一次鲁国的国君鲁哀公问他:“先生啊,我听说您特别讲究正名是吧?那您能不能给我也正个名儿?我觉得我这‘哀公’听起来有点丧气……能不能换个好听点的?”孔子一听就皱眉头了:“哎呀国君大人呐!您这个‘哀公’可不是随便起的呀!这是先王给您定的尊号啊!怎么能随便改呢?再说了……(此处省略一万字)……总之就是不能改啦!不然天下就乱套啦!”鲁哀公听完一脸懵圈:“先生您这也太死板了吧……算了算了我不改了还不行吗……”

还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他:“老师啊我最近遇到个难题——我们村有个小孩儿明明姓王却非要叫自己‘李小龙’你说这咋整?是不是也得给他正个名儿?”孔子一听就来气了:“胡闹胡闹简直是胡闹!姓王就得姓王嘛干嘛非得姓李呢?!这不是存心捣乱吗?!赶紧给他改回来不然我就亲自去你们村一趟好好教育教育这个小屁孩儿……(此处省略一万字)……总之就是必须改回来啦不然天下就乱套啦!”子游听完直冒冷汗心想幸亏我没说我们村还有个小孩儿想叫自己‘奥特曼’不然老师非得气晕过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