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第六感”
说到诸葛亮不信任魏延,这事儿得从诸葛亮的“第六感”说起。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智商高得像珠穆朗玛峰,情商也不低。可他偏偏对魏延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总觉得这哥们儿有点“不对劲”。你说魏延吧,能力是有的,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可诸葛亮就是觉得他眼神里透着一股子“叛逆”的味道。
有一次,魏延在军营里跟几个士兵喝酒吹牛,说什么“要是让我当主帅,肯定比诸葛亮强”。这话传到诸葛亮耳朵里,他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小子不会是想造反吧?”其实吧,魏延可能就是喝多了随口一说,但诸葛亮那颗敏感的心已经开始了各种联想。从那以后,他对魏延的信任度直线下降,总觉得这人靠不住。
魏延的“小动作”
除了“第六感”之外,魏延的一些“小动作”也让诸葛亮更加不放心。比如有一次打仗的时候,魏延提出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绕过敌军主力,直接偷袭敌军后方。这个计划听起来很冒险,但也确实有可能出奇制胜。可诸葛亮一听就觉得不对劲:“这小子是不是想借机搞什么名堂?”于是他果断拒绝了魏延的提议。
后来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担心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有一次魏延在军营里偷偷跟几个将领嘀咕什么事儿,被诸葛亮派去的眼线听到了一点风声。虽然没抓到什么实质性的证据,但诸葛亮心里已经给魏延贴上了“危险分子”的标签。从此以后,他对魏延的警惕性更高了,甚至有时候还会故意给他穿小鞋。
诸葛亮的“防患于未然”
最后咱们得说说诸葛亮的“防患于未然”策略。既然对魏延不放心,那怎么办呢?总不能直接把他抓起来吧?于是诸葛亮想了个办法:把魏延安排在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上——既不用冲锋陷阵、也不用参与核心决策——这样一来既能发挥他的作用、又能防止他搞事情。
当然了,这种做法也让魏延感到很不爽:明明自己能力这么强、却总是被晾在一边;明明有很多好主意、却总是被否决……久而久之他就越来越郁闷、越来越不服气了——这不就正好中了诸葛亮的下怀吗?反正只要你不闹事、我就让你安安稳稳地待着;你要是真敢闹事……嘿嘿嘿……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