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长亭晚风

一场“茶叶外交”的奇妙冒险

1792年,英国人决定派一个使团去中国,这可不是一般的使团,而是由马戛尔尼勋爵带领的豪华阵容。他们的目标很简单:和中国皇帝聊聊贸易,顺便带点好东西过去。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1792年?嗯,这大概是因为英国人觉得他们的茶叶喝得差不多了,再不找中国人买,可能就要喝西北风了。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马戛尔尼勋爵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中国人喜欢喝茶,于是他带了一大堆英国的宝贝——钟表、望远镜、纺织品,甚至还有一艘小船模型。他心想:“这些玩意儿肯定能让中国人眼前一亮!”结果呢?中国人确实眼前一亮——亮得差点没认出来这是啥玩意儿。毕竟在当时的中国,皇帝和大臣们对这些“洋玩意儿”并不感冒,他们更关心的是怎么让自己的茶叶生意做得更大。

磕头还是不磕头?这是个问题

到了中国后,马戛尔尼遇到了第一个大问题:磕头。按照中国的礼仪,外国使节见到皇帝得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可马戛尔尼是个有骨气的英国人,他觉得这事儿有点过分——毕竟在英国,连国王都没这么大的面子。于是他和中国官员展开了一场“礼仪拉锯战”。

双方你来我往,争论得热火朝天。中国官员说:“你不磕头就是不尊重我们皇帝!”马戛尔尼则坚持:“我们英国人行礼有自己的规矩!”最后双方各退一步:马戛尔尼只行了一个单膝下跪的礼节。虽然这个结果让双方都不太满意,但总算是避免了外交危机。不过这事后来成了两国关系中的一根刺,时不时就被拿出来戳一下。

一场没有赢家的贸易谈判

终于到了谈判环节,马戛尔尼满心期待能和中国皇帝谈谈贸易合作的事儿。他希望能在广州设立一个英国商馆,扩大茶叶和丝绸的进口量。可问题是,当时的中国皇帝乾隆是个自信心爆棚的主儿——他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啥都不缺;至于那些洋人的东西嘛……嗯……好像也没啥特别的用处。

于是谈判变成了单方面的“汇报工作”——乾隆皇帝坐在那儿听马戛尔尼讲了一大堆关于英国如何发达、如何想和中国做生意的话后,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你们的东西朕都知道了……不过我们这儿啥都有……你们回去吧!”就这样,马戛尔尼的贸易计划彻底泡汤了。虽然他带回了一些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作为纪念品(顺便还能卖个好价钱),但这次出访显然没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