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用银子吗?这问题有点“银”重
说到唐代,大家脑海里是不是立马浮现出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的形象?或者是那些穿着华丽服饰的贵族们在宫廷里吟诗作对?不过,今天咱们不聊诗词歌赋,咱们来聊聊一个有点“银”重的话题——唐代用银子吗?
首先,咱们得明白,唐代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牛的朝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那么,这么牛的朝代,用不用银子呢?答案是:当然用啦!不过,用得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普遍。在唐代,银子虽然是一种货币,但它的地位可没有咱们想象中那么高。那时候,铜钱才是主流货币,银子更多是用来做大宗交易或者赏赐什么的。
银子的“身份”在唐代有点尴尬
说到银子在唐代的“身份”,那可真是有点尴尬。虽然它是一种贵金属,但在当时的市场上,它的流通量并不大。为啥呢?因为银子的产量有限啊!你想啊,那时候又没有现代化的采矿技术,挖个银矿得多费劲儿啊!所以,银子的数量相对较少,自然也就不能像铜钱那样满大街都是了。
再说了,唐代的物价水平也不高,普通老百姓平时买个菜、买个米啥的,用铜钱就足够了。你总不能买个白菜还掏出一块银子吧?那卖菜的大爷大妈估计得吓一跳:“哎哟喂,这位客官您这是要干啥呀?”所以啊,银子在唐代更多是用来做那些大额交易或者赏赐什么的。比如皇帝赏赐大臣啊、商人做大宗买卖啊之类的。
唐代人对银子的态度:又爱又恨
说到唐代人对银子的态度啊,那可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啥呢?当然是它的贵重啦!你想啊,一块银子能换多少铜钱啊!那可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啊!所以啊,那些有钱人家里都藏着不少银子呢!恨的是啥呢?当然是它的不便啦!你想啊,带着一大块银子上街买东西多不方便啊!而且万一丢了怎么办?那可真是心疼死了!
再说了,唐代的货币制度也不太完善。虽然有铜钱和银子这两种主要货币吧(还有金子和布帛什么的)但它们之间的兑换比例可不固定哦!有时候一块银子能换很多铜钱;有时候呢?可能就只能换一点点了。这就让那些做生意的人很头疼啦:今天一块银子能买十斤米;明天可能就只能买五斤了!这生意还怎么做嘛!所以啊在唐代做买卖的人对银子的态度也是挺复杂的:既想多赚点吧;又怕赔本儿……总之就是各种纠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