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小目标”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位从草根爬上龙椅的大佬,心里有个“小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觉得,税收太高,老百姓就吃不饱穿不暖,那还怎么建设和谐社会?于是乎,他大手一挥,定下了“三十税一”的规矩。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相当于你赚了30块钱,只要交1块钱的税。这么一来,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轻松多了,种地的种地,做生意的做生意,大家都乐呵呵的。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小目标”实现了,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
官僚系统的“懒癌”
明朝的官僚系统也是个奇葩的存在。他们不是不想收税,而是懒得收。你想啊,收税这事儿多麻烦啊!得一家家去敲门,还得算账、登记、上报。万一碰上个赖账的,还得费口舌解释半天。于是乎,这些官员们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反正朝廷也不查账,自己还能落个清闲。结果就是,税收越来越少,官员们的肚子越来越大(当然不是因为收税收多了)。这种“懒癌”在明朝官场里蔓延开来,税收自然也就低得可怜了。
民间经济的“自给自足”
明朝的老百姓也是个顶个的聪明人。他们发现朝廷收税这么少,干脆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种地的种地、织布的织布、打铁的打铁……大家各司其职、自给自足。这样一来,市场上的商品流通少了、交易少了、税收自然也就少了。而且啊,民间经济一旦发展起来可不得了!各种小作坊、小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大家你卖我买、互通有无;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朝廷看着民间经济这么红火也乐得合不拢嘴——毕竟税收低点儿也没啥大不了的嘛!反正老百姓日子过得好就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