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说的是谁 成语退避三舍的出处

长风破浪

谁是“退避三舍”的主角?

说到“退避三舍”,你可能会想到那些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麻烦时选择回避的人。但你知道这个成语最初是用来形容谁的吗?没错,就是那位在春秋时期叱咤风云的晋文公重耳。这位老兄可不是一般的王公贵族,他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简直比现在的电视剧还要精彩。

退避三舍说的是谁 成语退避三舍的出处

重耳的逃亡生涯

话说重耳年轻时因为宫廷斗争被迫流亡国外,这一逃就是十九年!在这漫长的逃亡生涯中,他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从北方的狄国到南方的楚国,再到西边的秦国,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每次遇到危险,他都会选择“退避三舍”,也就是后退九十里以示诚意和谦让。这种策略不仅让他保住了性命,还赢得了不少盟友的支持。

重耳的智慧与勇气

当然,光靠“退避三舍”是不够的。重耳能够在逃亡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还得益于他的智慧和勇气。比如在楚国时,楚成王对他非常礼遇,甚至开玩笑说要和他平分天下。重耳却机智地回答:“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回到晋国执政,我愿意和楚国友好相处;但如果两国发生战争,我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以示尊重。”这番话不仅展现了他的谦逊和远见,也为后来的晋楚之战埋下了伏笔。

成语背后的故事

后来重耳果然回到了晋国并成为了晋文公。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力量,使晋国迅速崛起为春秋五霸之一。而那句“退避三舍”也成为了他智慧和谦逊的象征流传至今。所以下次再听到这个成语时不妨想想那位曾经流亡十九年最终成就霸业的晋文公重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