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吃货”本性与王安石的“变法”格格不入
苏轼,这位北宋的大文豪,不仅诗文写得好,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他写的《东坡肉》、《东坡羹》这些美食文章,至今还被我们津津乐道。而王安石呢?他可是个“变法”狂人,一心想着改革国家,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但问题是,王安石的变法可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而是要动真格的——改革税制、改革科举、改革军队……总之就是要大刀阔斧地改!
苏轼一看,这哪儿行啊?我这刚琢磨出个新菜谱,你就要把我的厨房给拆了?再说了,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听起来挺好,但实施起来可就麻烦了。比如那个“青苗法”,说是要给农民贷款,帮助他们度过青黄不接的时候。可实际上呢?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任务,硬是逼着农民贷款,结果农民还不上钱,反而更穷了。苏轼一看这情况,心里那叫一个急啊!他心想:“我这‘东坡肉’还没推广到全国呢,你这‘青苗法’就把老百姓搞得连饭都吃不上了?不行不行!”
于是乎,苏轼就开始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了。他不仅在朝廷上跟王安石辩论,还在自己的文章里讽刺王安石的变法是“画饼充饥”——看着挺美,实际上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苏轼这一反对不要紧,直接把自己给“反”成了个“保守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的“文人气质”与王安石的“实用主义”水火不容
苏轼是个典型的文人,骨子里透着一股子浪漫和理想主义。他喜欢写诗、写词、写文章,追求的是那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而王安石呢?他是个实干家,讲究的是实用主义和效率至上。他认为只要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至于过程美不美、符不符合传统礼仪什么的都不重要。
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让苏轼和王安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比如在科举改革上,王安石主张废除诗赋考试(就是那种考你写诗写文章的考试)而改考经义(就是考你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他认为这样可以让考生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而不是只会吟风弄月。但苏轼可不这么想啊!他认为诗赋考试才是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因为只有真正有才华的人才能写出好诗好文章来嘛!再说了没有诗词歌赋的人生那还叫人生吗?简直就跟没放盐的菜一样寡淡无味!
所以当王安石提出要改革科举制度时苏拭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说:“你这不是要把我们文人的饭碗给砸了吗?再说了没有诗词歌赋的人生那还叫人生吗?简直就跟没放盐的菜一样寡淡无味!”结果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各自坚持自己的立场了。
苏轼的“直言敢谏”与王安石的“独断专行”针锋相对
除了在理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外苏拭和王安石之间还有一个更大的矛盾那就是性格上的冲突——苏拭是个直性子有什么说什么从不拐弯抹角;而王安却是个说一不二的主儿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别人休想改变他的主意哪怕你说得再有道理也没用因为他根本不听!这种性格上的冲突让两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朝廷讨论要不要对辽国用兵的问题苏拭认为应该慎重考虑毕竟打仗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会死很多人的;但王却认为应该果断出击趁机扩大疆土提升国威于是他就力主对辽用兵结果战争打起来后宋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割地赔款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事后大家都说要是当初听从苏拭的话就好了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卖啊!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苏拭和王之间的性格差异有多大一个谨慎小心一个大胆冒进简直就像水和火一样难以相容!所以后来当王提出要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时苏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反对了他觉得王的改革太过激进根本不顾及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感受这样做只会把国家搞得更糟所以他坚决不能让王的计划得逞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就这样两人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最终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唉真是应了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啊!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当初两人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或许历史就会改写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最后我们只能说:苏拭和王真是一对冤家啊!不过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冤家才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那么多精彩的故事不是吗?哈哈哈……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希望大家喜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