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尺”到底有多高?
说到古代的“八尺”,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哇,这人得有多高啊!毕竟在现代,一米八几的个子已经算是挺拔了。但古代的“八尺”可不一定是现代的一米八哦!别急,咱们慢慢来聊。
首先,古代的“尺”可不是我们现在用的“米”或者“厘米”。古代的尺子,各个朝代的长度标准都不一样。比如,战国时期的“尺”大约是23厘米左右,而到了汉代,一尺大概是23.1厘米。这么算下来,战国时期的“八尺”大概是1.84米,汉代的“八尺”则是1.85米左右。听起来是不是挺高的?但别急着羡慕,咱们还得继续往下看。
不同朝代的“尺”有不同的长度
你可能觉得,既然战国和汉代的“八尺”差不多都是一米八几,那古代的“八尺”大概就是这个高度了吧?错!因为古代的“尺”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朝代对“尺”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比如,到了唐代,一尺的长度变成了约30厘米左右!这么一来,唐代的“八尺”可就是2.4米了!想象一下,一个两米四的大高个儿站在你面前……那画面简直不要太震撼!
再往后看,宋代的“尺”又变短了点儿,大约是31厘米左右。所以宋代的“八尺”大概是2.48米。虽然比唐代稍微矮了一点点,但依然是妥妥的高个子啊!这么看来,古代的“八尺”还真不是固定的一米几呢。
为什么古代人喜欢用“八尺”来形容身高?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古代人喜欢用“八尺”来形容身高呢?其实这背后有点儿小故事。在古代,身高是个很重要的指标。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打仗、干活的人来说,身高越高意味着力气越大、战斗力越强。所以很多英雄人物都喜欢用身高来标榜自己——你看我多高多壮实!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张飞等人都是身高八尺的大汉形象。
当然了,这些描述也不全是真实的。很多时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英雄气概而特意夸大的。毕竟在那个没有照片、没有视频的时代里头啊……大家也只能靠文字来脑补这些英雄的形象了嘛!所以别太当真哈~不过话说回来啊……如果真有个人两米多高站在你面前……那感觉应该还是挺震撼的对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