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不能参加科举 哪个朝代允许商人科考

凝霜挽月

商人:财富的象征,科举的绝缘体

在古代中国,商人可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爱的是他们腰缠万贯,走到哪儿都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架势;恨的是,尽管他们口袋鼓鼓,却连科举的门槛都摸不着。这事儿说来也怪,商人们明明是社会经济的顶梁柱,可偏偏在科举这条路上被堵得死死的。你可能会问:“为啥呀?”答案很简单——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们觉得,商人太会算计了,要是让他们混进官场,那还得了?官场岂不是要变成一个大市场?所以,商人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书生们摇头晃脑地背诵《论语》、《孟子》,自己却只能在家里数银子。

商人不能参加科举 哪个朝代允许商人科考

科举:书生的独角戏

科举考试可是古代中国的一场大戏,主角永远是那些埋头苦读的书生们。他们每天捧着四书五经,恨不得把每个字都嚼碎了咽下去。而商人们呢?他们忙着算账、进货、卖货,哪有时间去背那些“之乎者也”?再说了,就算他们想考,也得先问问自己的身份合不合适。古代中国的社会等级分明得很:士农工商。士是第一等,农是第二等,工是第三等,商是垫底的第四等。所以啊,商人们连报名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这就像是一场独角戏,书生们在台上唱得欢实,商人们在台下看得眼馋。

商人:另辟蹊径的聪明人

不过话说回来,商人们也不是吃素的。既然科举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另辟蹊径呗!他们有的是办法让自己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比如花钱买个官做做——虽然不是通过科举考来的官职有点儿名不正言不顺吧(当然这是违法的);或者干脆用钱砸出一个影响力来——捐点儿钱给朝廷修修桥、补补路啥的(合法的);再不行就培养下一代好好读书——让自己的儿子孙子去考科举(曲线救国)。总之呢商人们虽然不能亲自上阵参加科举但他们的智慧和手段可一点儿都不比那些书生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