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问候,礼多人不怪
在中国古代,见面问候可是门大学问。你瞧,这“您吃了吗?”可不是真的问你吃没吃,而是表示关心。古人见面,先得拱手作揖,这动作可讲究了——右手握拳,左手包住右手,表示尊重。要是见了长辈,还得弯腰鞠躬,腰弯得越低,表示越尊敬。要是见了皇帝,那可不得了,得跪下磕头,头磕得越响,表示越忠诚。不过现在嘛,这些礼节都简化了不少,但基本的礼貌还是得有。比如见了朋友,笑一笑、点点头,也是个不错的开场白。
请客吃饭,礼尚往来
说到请客吃饭,古人可是把“礼”字发挥到了极致。请人吃饭前得先发个帖子,写上“敬请光临”之类的客气话。到了饭桌上,主人得先给客人倒酒、夹菜,客人也得回敬一下表示感谢。要是客人推辞说“不敢当”或“不用麻烦”,主人还得再三劝说:“别客气嘛!”这顿饭吃下来,宾主尽欢才是最高境界。现在虽然不用这么繁琐了,但基本的礼貌还是得有。比如请人吃饭时提前打个电话、发个微信预约一下;饭桌上多给对方夹菜、倒水;吃完饭别忘了说声“谢谢款待”之类的客气话。
送礼收礼,礼轻情意重
送礼收礼也是古代礼仪中的一大亮点。古人送礼讲究个“投其所好”——对方喜欢什么就送什么;还得讲究个“适时而送”——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得备上一份礼物。收礼的人也得讲究个“来而不往非礼也”——收到礼物后得回赠一份表示感谢;还得讲究个“当面拆封”——收到礼物后当着送礼人的面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以示尊重和重视。现在虽然不用这么讲究了(毕竟快递小哥可没时间等你当面拆封)但基本的礼貌还是得有:比如收到礼物后及时回复一声谢谢;回赠礼物时也别忘了附上一张小卡片写上几句祝福的话;逢年过节给亲朋好友寄点小礼物表达一下心意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