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雪舞轻纱

谁是“退避三舍”的主人公?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听起来就像是一个人在遇到麻烦时,聪明地选择避开,给自己留点空间。但你知道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吗?别急,咱们先来聊聊这个成语的来历。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主人公是晋国的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在逃亡期间,曾经遇到过楚成王。楚成王对他非常友好,甚至设宴款待他。在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你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愿意退避三舍,以示对您的尊重。”

重耳的“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退避三舍”可不是说重耳要躲在家里不出门,而是指在战场上的一种策略。古代行军时,一舍等于三十里。所以“退避三舍”就是指后退九十里。重耳的意思是说,如果将来两国交战,他会先让出九十里地,以示对楚成王的尊敬和感激。

后来,重耳真的回到了晋国,成为了晋文公。果然在后来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兑现了他的承诺,命令军队后退九十里。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楚军的尊重,也让晋军在战略上占据了有利位置。最终,晋军大败楚军,取得了胜利。

“退避三舍”的现代意义

虽然“退避三舍”最初是一个军事策略,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用“退避三舍”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冲突时,选择暂时避开,给自己和对方都留一些空间和时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职场上,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或者难缠的同事。这时候选择“退避三舍”可能是个明智的选择。不是说我们要逃避责任或者放弃斗争,而是要学会适时地后退一步,给自己和对方一个冷静下来的机会。这样不仅能避免冲突升级,还能为问题的解决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家人或朋友发生争执。这时候选择“退避三舍”可能比硬碰硬更有效果。毕竟家庭和睦、友情长存才是最重要的嘛!所以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妨试试这个策略——后退一步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