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前期为复兴儒学采取的措施

风月无边

儒学复兴的“小目标”

西汉前期,那些皇帝们可真是操碎了心。他们看着满朝文武,心里琢磨:“这帮家伙天天就知道打仗、喝酒、泡妞,文化水平怎么这么低?”于是,他们决定给儒学来个“大保健”,让它重新焕发光彩。首先,他们开始重用儒生。你可能会问:“儒生?不就是一群只会背书的呆子吗?”嘿嘿,你可别小看他们。这些儒生虽然平时看起来呆头呆脑的,但一说起仁义道德、礼乐教化,那可是滔滔不绝。皇帝们心想:“既然你们这么能说会道,那就来朝廷里发挥发挥吧!”于是乎,一大批儒生被提拔为官,开始了他们的“嘴炮生涯”。

西汉前期为复兴儒学采取的措施

教材大换血

有了人才还不够,还得有教材啊!那些老掉牙的经典著作,早就该退休了。于是乎,皇帝们一声令下:“来人啊!把那些破书都给我扔了!咱们要编新书!”编新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你得找一大群学者、专家、教授(那时候叫博士)来开会讨论、研究、编写。这些人每天从早到晚都在那儿“咬文嚼字”,恨不得把每个字都嚼烂了再吐出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其实主要是磨嘴皮子),终于编出了一套全新的教材——《五经》。这套教材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当然也有点儿晦涩难懂),而且还配有插图(那时候叫图解)和注释(那时候叫传)。这下好了,学生们再也不用担心看不懂古文了!

考试制度大改革

光有教材还不够啊!你得让学生们愿意学才行啊!于是乎,皇帝们又想出了一个绝招——考试制度大改革!以前那种靠关系、靠钱就能当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要想当官?没问题啊!先考个试再说吧!这个考试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哦!它叫“察举制”(听起来是不是很高级?)其实就是让地方官员推荐人才上来参加考试(当然啦推荐的人也得有点儿真才实学才行)然后朝廷再组织统一的考试选拔人才进入官场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官员的素质又给了普通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真是两全其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