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来源 尚书名字由来

昨夜风吹

古老的书,古老的传说

《尚书》这玩意儿,听起来就有点儿老气横秋的,像是古代的“朋友圈”或是“微博”。不过,别误会,这可不是什么现代社交媒体的古代版,而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重要文献。据说,这书最早是由谁写的呢?哎呀,这事儿说来话长。有一种说法是,这本书是由伏羲、神农、黄帝这些远古大佬们写的。你没听错,就是那些在神话故事里经常出现的超级英雄们。不过呢,这种说法有点像是在说“蜘蛛侠写了一本小说”——听起来挺酷,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尚书来源 尚书名字由来

另一种说法是,《尚书》其实是周公写的。周公是谁?就是那个在《封神演义》里经常被提到的周朝大功臣。这位大哥不仅会打仗,还会写书,简直是文武双全啊!不过呢,后来有人考证说,《尚书》其实是后人整理的,里面掺杂了不少后人的手笔。这就有点像是你小时候写的日记本被你妈偷偷加了几笔——虽然还是你的东西,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从竹简到纸张

说到《尚书》的载体,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最早的时候,这书是写在竹简上的。竹简是什么?就是用竹子做的简牍,上面刻满了字。想象一下,古人拿着小刀在竹片上刻字的样子——那可真是技术活儿啊!而且竹简还特别重,一卷书可能就得好几斤重。所以那时候的书生们不仅要会读书写字,还得有把子力气才能扛得动这些“书山”。

后来呢,纸张发明了,书写工具也变得轻便多了。《尚书》也从竹简上搬到了纸上。这下子可方便多了!书生们再也不用担心扛不动书了——只要一个小布包就能装下好几本书。而且纸张还便宜多了——以前买一卷竹简的钱现在能买好几本书了!所以那时候的书生们个个都乐开了花——终于不用再当“搬运工”了!

不过呢,纸张虽然方便了书写和携带,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容易损坏啊!以前的竹简放在那儿几百年都不会坏(当然前提是没有虫蛀);现在的纸书放个几十年可能就发黄变脆了——这就好比你家老照片放久了会褪色一样。所以后来人们又开始研究怎么保存这些珍贵的文献——又是防腐又是防潮的——简直比伺候老佛爷还讲究!

从官方文件到经典教材

《尚书》一开始可不是什么普通的书——它是官方文件啊!里面记载的都是朝廷的大事小情、皇帝的圣旨诏令啥的——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国务院公报”或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所以那时候能读到《尚书》的人可不多——不是朝廷大员就是皇亲国戚啥的;普通老百姓连见都见不着一眼呢!

后来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就是社会越来越开放啦);《尚书》渐渐地从“内部文件”变成了“公开出版物”;不仅朝廷里的人能读到它;连普通老百姓也能买来读一读了!而且它还成了科举考试的重要教材之一——想要考取功名?那你可得好好研读《尚书》才行啊!这就好比现在的高考作文题都是从鲁迅的文章里出的;你要是不读鲁迅的文章;那高考作文肯定得完蛋啊!

再后来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就是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啦);《尚书》又从科举考试教材变成了学术研究对象;不仅历史学家研究它;哲学家、文学家也都来凑热闹;甚至还有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出土的《尚书》残卷来推测古代社会的情况……这下子可热闹了;一本原本只是记录朝廷大事的书竟然成了各个学科的研究对象;简直就像是一个原本只是当官的人突然变成了网红一样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