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翻译外语 英语翻译软件

寂静无声

古代人的“翻译神器”:手势和表情

你知道古代人是怎么翻译外语的吗?他们可没有谷歌翻译,也没有字典App,甚至连“翻译”这个词都没发明出来!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和外国人交流。古代人最常用的“翻译神器”就是——手势和表情!想象一下,两个语言不通的人见面,一个比划着砍头的手势,另一个赶紧摆手表示“不不不”,然后指了指自己的肚子,表示“我饿了”。这种“手语外交”虽然有点滑稽,但在古代可是相当实用的。

古代人怎么翻译外语 英语翻译软件

比如,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靠着手势和表情和当地人交流。据说有一次,他想问当地人有没有吃的,结果比划了半天,对方以为他在问有没有刀子!最后还是靠随身带的干粮解决了问题。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手语翻译”虽然简单粗暴,但至少能传达基本的意思,总比完全没法交流强多了。

古代的“翻译官”:通事和舌人

当然,光靠手势和表情是不够的。古代也有专门的“翻译官”——通事和舌人。这些人是当时的外语达人,专门负责在官方场合进行翻译工作。不过他们的工作可不是像现在的同声传译那样轻松。想象一下,古代的外交场合上,两个国家的代表坐在一起,中间站着一个通事或舌人,一边听一边记一边翻译——这画面简直像是在演古装版的“速记大赛”!

有趣的是,这些古代的“翻译官”不仅要精通外语,还得懂点文化知识。比如唐朝的时候,有个叫安禄山的胡人将领就因为会说多种语言而受到重用。不过后来他叛变了……看来懂外语也不一定能保证忠诚啊!总之,这些通事和舌人是古代外交场合上的重要角色,没有他们的话,估计很多国际合作都得泡汤了。

古代的“外语教材”:口耳相传与文字记录

除了手势和专业翻译官外,古代人还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学习外语。比如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城市里就有专门教外语的学校——当然那时候还不叫学校啦!学生们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学发音、背单词、练习对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小语种培训班?不过那时候可没有录音机或者复读机之类的设备哦!全靠耳朵听、嘴巴模仿、脑子记……难度系数五颗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关于外语学习的文字记录——比如《突厥语大词典》就是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虽然不是专门为学习而写);还有些游记类作品中也会提到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这些都可以算是古代版的“外语教材”了!虽然内容可能不太系统也不太科学(毕竟那时候还没有现代语言学理论嘛);但对于想要学习外语的人来说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至少能知道怎么问路或者讨价还价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