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官员的“薪”情如何?
说到东汉官员的俸禄,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爱的是,当官毕竟是个体面的职业,俸禄嘛,总比种地强多了;恨的是,这俸禄可不是你想拿多少就拿多少,还得看你官职大小、工作表现,甚至还得看皇帝心情。东汉时期,官员的俸禄主要以粮食为主,辅以一些布匹、钱币等。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现代的“粮票”时代?不过那时候的粮食可不是超市里随便买的,而是实打实的稻谷、小麦等。官员们每个月领到的粮食数量,直接跟他们的官职挂钩。比如,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种高级官员,每个月能领到三百石粮食;而县令这种基层干部,每个月就只能领到几十石了。
俸禄里的“猫腻”
别看东汉官员的俸禄表面上看起来挺简单,其实里面可有不少“猫腻”。首先,粮食的质量和数量往往是个问题。有时候发下来的粮食可能已经发霉了,或者掺杂了沙子、石子什么的。官员们拿到手后还得自己想办法处理这些“问题粮食”。其次,俸禄的发放时间也不固定。有时候皇帝心情好,可能会提前发;有时候皇帝心情不好,那就得拖上几个月甚至半年。最惨的是那些基层小官,本来俸禄就不多,再一拖再拖,日子过得真是紧巴巴的。
俸禄之外的“外快”
当然啦,东汉官员们也不是完全靠俸禄过日子。除了正经的俸禄之外,他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收入来源。比如一些地方官员可以通过征收赋税来捞点“外快”;还有一些官员会利用职务之便做点小生意什么的;更有甚者还会接受贿赂、贪污腐败等等。不过这些“外快”可不是谁都能捞得到的哦!首先你得有那个胆量和手段;其次还得看你有没有那个运气不被抓到!要不然轻则丢官罢职、重则人头落地!所以啊!虽然东汉时期的官员们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威风凛凛;但实际上他们过得也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