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死于不孝之罪 孔融不孝言论原文

风月有情

孔融的“不孝”罪名从何而来?

孔融,这位东汉末年的大才子,名气大到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他“让梨”的故事。可谁能想到,这位让梨的乖宝宝最后居然因为“不孝”被砍了脑袋?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像现代版的“你小时候偷过糖,长大了肯定杀人”的逻辑。

孔融死于不孝之罪 孔融不孝言论原文

孔融的不孝罪名主要是因为他说了几句“大逆不道”的话。比如他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老爸老妈生我,不过是生理需求罢了,孩子出生后就像从罐子里倒出来的东西,跟父母没啥关系了。这话放在今天可能就是个段子手在吐槽亲子关系,但在那个讲究“孝道至上”的时代,简直是核弹级别的言论。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

孔融虽然是个才子,但他可不是那种只会吟诗作对的文艺青年。他性格耿直、口无遮拦,经常怼天怼地怼曹操。曹操想节约粮食禁止酿酒,孔融就写文章讽刺他:“酒是粮食精华,怎么能禁呢?你曹操怕不是想学夏桀商纣吧!”曹操想征兵打仗扩充地盘,孔融又跳出来反对:“打仗劳民伤财,你这是要祸害百姓啊!”

这种天天在领导面前唱反调的行为,放在今天也是分分钟被炒鱿鱼的节奏。更何况曹操可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主儿。他早就看孔融不顺眼了,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收拾他。直到孔融那番“不孝言论”传到曹操耳朵里,曹操立马抓住这个机会给孔融扣上了“不孝之罪”的大帽子。毕竟在那个年代,不孝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啊!于是乎,孔融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砍了脑袋。

孔融的死给我们什么启示?

孔融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话要注意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像他一样有才华、有个性、有正义感,但千万别像他那样不分场合地乱说话。尤其是在领导面前,哪怕你心里有一万个不满和吐槽的想法也最好憋着点儿说出来。否则很容易像孔融一样被扣上莫名其妙的罪名然后光荣牺牲。

当然啦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孔融的价值取向毕竟他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他对亲子关系的看法就挺符合现代人追求独立自主的理念只不过在表达方式上可能需要稍微委婉一点儿别那么直白不然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当成把柄来整你就像孔融这样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