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禅的历史故事 刘禅的三个典故

红尘旧梦

刘禅的“乐不思蜀”

刘禅,这位蜀汉的末代皇帝,虽然历史书上总说他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但他的故事却充满了戏剧性。话说当年蜀汉被魏国灭了之后,刘禅被带到了洛阳,成了魏国的俘虏。按理说,一个亡国之君应该整天愁眉苦脸、茶饭不思吧?可刘禅倒好,不仅吃得香、睡得甜,还整天乐呵呵的。有一次,魏国的皇帝司马昭问他:“你想不想蜀地啊?”刘禅居然回答:“这里挺好玩的,我一点都不想回去。”这话一出,司马昭都愣住了:这哥们儿心也太大了吧!从此,“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诞生了,专门用来形容那些没心没肺、忘本的人。不过话说回来,刘禅这心态也真是绝了,亡国之痛都能这么轻松化解,真是个“佛系皇帝”啊!

关于刘禅的历史故事 刘禅的三个典故

诸葛亮与刘禅的“师徒情深”

说到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那可真是复杂又微妙。诸葛亮是刘备临终前托孤的重臣,可以说是刘禅的“师父”兼“监护人”。按理说,师父对徒弟应该严厉点吧?可诸葛亮对刘禅却是既当爹又当妈,操碎了心。他不仅亲自教导刘禅读书写字、处理政务,还时不时给他讲讲治国之道。可惜的是,刘禅似乎并没有继承他爹刘备的雄才大略,反倒是个“学渣”体质。据说有一次诸葛亮问他:“你觉得治国最重要的是什么?”刘禅想了半天,憋出一句:“吃饭最重要!”诸葛亮听了差点没晕过去:这孩子怎么一点政治觉悟都没有啊!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刘禅不太争气,但诸葛亮对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忠诚和爱护。直到临终前,诸葛亮还在为蜀汉的未来操心:“陛下啊陛下……”可惜的是,他的一片苦心最终还是没能改变蜀汉灭亡的命运。

刘禅的“无为而治”

别看刘禅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听——什么“昏君”、“庸主”之类的标签满天飞——但其实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那就是:无为而治!简单来说就是:能不管的事就不管;能不操的心就不操;能不打的仗就不打……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现代人的“躺平哲学”?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治国方式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未必是坏事。你想啊,蜀汉本来就是三国里最弱的一个国家(地理条件差、人口少、资源匮乏);再加上连年征战(主要是跟魏国打);老百姓早就苦不堪言了……如果这时候再搞什么大动作(比如主动出击攻打魏国);那不是找死吗?所以与其瞎折腾;不如安安稳稳过日子——至少还能让老百姓喘口气不是?当然了;这种做法也有风险——比如容易被人说成是“懦弱无能”……但换个角度想想;在那种情况下还能保住国家几十年平安无事;也算是种本事吧?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做到像他这样淡定从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