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的“自信”爆棚
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派出了自己的得力干将马谡去守街亭。这马谡啊,平时在军中可是个“理论家”,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简直能把《孙子兵法》倒背如流。可问题是,他那自信爆棚的样子,让人一看就觉得他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诸葛亮虽然心里有点打鼓,但想着年轻人嘛,总得给个机会锻炼锻炼,于是就让他去了。
结果呢?马谡一到街亭,立刻就开始了他的“创新实验”。他觉得按照兵法上说的,应该把军队驻扎在山上,居高临下才能打胜仗。可他忘了问自己一句:“这山下要是被敌人包围了怎么办?”果然,魏军一上来就把山下的水源给断了。这下好了,马谡的军队不仅没水喝,还成了魏军的活靶子。最后的结果嘛,自然是全军覆没,街亭失守。
诸葛亮的“两难”抉择
诸葛亮听到街亭失守的消息后,心里那个纠结啊!你说这马谡吧,虽然是个“理论家”,但好歹也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而且他平时在军中的人缘也不错,大家对他都挺有好感的。可问题是,这次他犯的错误实在是太大了!街亭一失守,整个北伐计划都泡汤了不说,还让蜀军损失惨重。
诸葛亮坐在帐中,手里拿着军令状,心里那个挣扎啊!斩吧?自己心里过不去;不斩吧?军法何在?最后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毕竟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反正就是各种“家”)的诸葛亮来说嘛……咳咳……好吧好吧……其实他就是觉得不斩不行!于是乎……挥泪斩马谡!这一斩啊……眼泪哗哗的……估计比孟姜女哭长城还厉害!
历史的“教训”与反思
说起来啊……这事儿其实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教训和反思。首先呢……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你看马谡吧……理论知识一大堆……可一到实战就懵圈了……这说明啥?说明光会背书不行啊!还得会灵活运用才行!其次呢……领导用人也得慎重啊!不能光看表面功夫或者私人感情就随便提拔人……不然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嘛!再者呢……犯了错误就得承担责任!不能因为关系好或者有功劳就网开一面……不然以后谁还遵守纪律呢?
总之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做领导要公正严明、赏罚分明;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避免盲目自信——当然了……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虽然我们可能没有机会像诸葛亮那样挥泪斩谁谁谁啦(毕竟我们也没那个权力嘛)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嘛!比如:别太自信过头啦、别太依赖理论啦、别太感情用事啦等等等等——当然了如果你非要问我的话我只能说: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摊手)所以大家还是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