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孟子说张仪不是大丈夫

笙歌未央

张仪的“大丈夫”标签怎么来的?

孟子说张仪不是大丈夫,这话听起来有点像现代人在朋友圈里吐槽某人“不够爷们儿”。不过,孟子可不是随便说说,他老人家可是儒家的大咖,说话有理有据。张仪是谁?他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擅长外交策略,尤其是那个著名的“连横”政策,帮秦国搞定了不少国家。按理说,这种人应该是“大丈夫”了吧?毕竟能说会道,还能为国家出谋划策。但孟子不这么看,他认为张仪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大丈夫”的标准。

为什么孟子说张仪不是大丈夫

孟子的“大丈夫”标准是什么?

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可不是靠嘴皮子功夫吃饭的。他的标准是:要有坚定的道德信念,要行得正、站得直,不为五斗米折腰。换句话说,真正的“大丈夫”得有骨气,不能为了利益出卖自己的原则。而张仪呢?他的行为在孟子看来就是典型的投机取巧。他为了秦国的利益,到处游说其他国家,甚至不惜用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比如,他曾经用欺骗的手段让楚国和齐国打起来,然后秦国坐收渔翁之利。这种行为在孟子眼里就是“小人行径”,根本配不上“大丈夫”这个称号。

张仪的“连横”政策真的那么不堪吗?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站在孟子的角度看问题。毕竟张仪的“连横”政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外交手段复杂多变,张仪的策略也算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而且他的确帮助秦国实现了统一的目标,这在历史上也是功不可没的。但问题是,孟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哪怕再有才华也不值得尊敬。所以张仪虽然在政治上有成就,但在道德上却没能达到孟子的“大丈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