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孔子”
你知道孔子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其实,孔子的名字“孔子”并不是他出生时就有的,而是后来人们给他起的。孔子的本名叫孔丘,字仲尼。那个“仲”字,就是排行老二的意思。所以,孔子其实是家里的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不过,孔子的哥哥可没他那么出名,估计是因为没机会去周游列国,也没机会被后人写进《论语》里。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个武将,力气大得不得了。据说有一次打仗,他用肩膀顶住城门,让士兵们顺利撤退。这么厉害的老爸,生出来的儿子自然也不差。不过,孔子小时候可没想过要当圣人,他最大的梦想是当个木匠。你没听错,孔子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木工活儿,整天拿着小斧头、小锯子在家里捣鼓。可惜后来他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于是转行去研究学问了。
孔子的“圣人”之路
孔子长大后,开始到处讲学、收徒弟。他的学生可多了去了,据说有三千多人呢!不过这三千多人里头,真正出名的也就那么几个:颜回、子路、子贡……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孔子教学生可不是死板的填鸭式教育,而是讲究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读书,他就多教点书本知识;有的学生喜欢实践,他就多带他们出去走走看看。这种教学方法放在今天也挺先进的吧?
孔子不仅教书育人有一套,还特别会说话。他的话后来被学生们整理成了一本书——《论语》。这本书里有很多名言警句: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这些话到现在还经常被人引用呢!不过你要是仔细读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其实挺幽默的!比如有一次他跟学生说:“你们要是觉得我哪里说得不对可以指出来啊!不要憋在心里嘛!”结果学生们都不敢说话了……这场景想想都觉得好笑!
孔子的“周游列国”
孔子晚年的时候干了一件大事——周游列国!那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按现在的标准也算是退休年龄了吧)但他还是带着一群学生到处跑:从鲁国跑到齐国、从齐国跑到卫国……就这么一路走一路讲学、一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惜那时候各国诸侯都忙着打仗抢地盘呢谁有功夫听一个老头子讲什么仁义道德啊?所以孔子的政治理想一直没能实现最后只能灰溜溜地回到老家鲁国继续教书育人去了……不过这次周游列国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至少让更多人知道了他的名字嘛!而且这次经历还给他提供了很多写作素材呢——你看《论语》里就有不少关于他在外面遇到的各种趣事和感悟……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