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和外国人沟通

竹影摇曳

古代的“国际翻译官”

你知道吗?古代虽然没有谷歌翻译,但人家也有自己的“国际翻译官”!这些翻译官可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当的,他们得精通多种语言,还得有超强的记忆力。想象一下,一个古代的翻译官站在两国使者之间,左边是叽里咕噜的外国话,右边是文绉绉的古文,他得瞬间转换,还得保证意思不走样。这活儿可不轻松!

古代怎么和外国人沟通

古代的翻译官大多是从小培养的,有些甚至是从外国来的“归化人”。比如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带了不少懂西域语言的翻译官。这些翻译官不仅要会说外语,还得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礼仪规矩。不然的话,一句话没翻对,可能就会引发一场外交风波。所以啊,古代的翻译官可真是“高危职业”!

“书同文”和“语同音”

除了靠翻译官口头沟通外,古代人还发明了不少“书面沟通”的方式。最著名的就是“书同文”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方便各地交流,统一了文字。这样一来,不管你是山东人还是四川人,大家写的字都一样了。这招后来也被用来和外国人沟通。比如唐朝时,日本、朝鲜等国都派人来中国学习汉字和文化。他们不仅学会了汉字,还把汉字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不过呢,光有文字还不够,毕竟语言不通嘛!于是古人又想出了“语同音”的办法。简单来说就是用汉字来标注外语的发音。比如唐朝时和阿拉伯人做生意的人就用汉字标注阿拉伯语的发音。这样一来,虽然大家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但至少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了!不过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发音不准的话很容易闹笑话。比如有人把“coffee”标注成“咖啡”(其实是日语发音)结果喝了一口发现根本不是咖啡味儿!真是笑死人了!

外交场合的“暗号”

在外交场合上沟通就更讲究了!古代的外交使者们可不是随便聊聊天就完事儿的他们得通过各种方式来传递信息、试探对方、达成协议等等所以他们发明了不少特殊的沟通方式比如用音乐、舞蹈、绘画等等来传递信息或者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暗号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这些方式既含蓄又优雅还避免了直接冲突真是一举多得啊!

当然了在外交场合上沟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意外情况发生比如双方语言不通或者误解了对方的意思这时候就得靠机智和应变能力了!有一次宋朝使者出使辽国时因为语言不通差点闹出大误会幸好他机智地用了一个小物件化解了危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所以说在外交场合上沟通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一点幽默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