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的“人口普查”难题
说到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诸葛亮、刘备、关羽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但你知道蜀国到底有多少人口吗?这个问题可不简单,比诸葛亮算计司马懿还要难搞。毕竟,那时候可没有现代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也没有大数据和云计算。蜀国的“人口普查”就像是一场没有指南针的航海,全靠猜和估。
据史料记载,蜀国在鼎盛时期的人口大约有90万左右。听起来好像不少,但别忘了,这可是整个国家的总人口!包括了老人、小孩、妇女,还有那些整天在山里打猎的少数民族兄弟。要是单算能打仗的壮丁,估计也就十几万吧。难怪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总是觉得人手不够,恨不得把家里的老黄牛都拉上战场。
蜀国的“人口红利”
别看蜀国人口不多,但人家可是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不像魏国那边,天天打仗打得民不聊生;也不像吴国那边,动不动就刮台风淹田地。蜀国的“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生活质量上——吃得好、穿得暖,自然生娃的动力也足。
不过话说回来,蜀国的生育政策可不像我们现在这么讲究科学规划。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也没有避孕措施(估计连这个词都没听说过)。所以家家户户都是“多子多福”的观念,孩子生得越多越好。结果就是人口增长虽然快了点儿,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教育资源跟不上啊、医疗条件差啊、就业压力大啊……总之就是幸福的烦恼吧!
蜀国的“人才流失”
虽然蜀国有90万人口听起来不少(至少比现在某些小国家还多),但要论起人才来可就有点儿捉襟见肘了。毕竟那时候没有高考制度也没有公务员考试(不然诸葛亮说不定就去考状元了);选拔人才全靠推荐和自荐——也就是所谓的“举孝廉”制度。这种制度虽然有它的优点(比如能发现一些真正有才华的人)但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容易滋生腐败和裙带关系);所以真正的人才往往被埋没或者流失到其他国家去了。
就拿诸葛亮来说吧——他本来是荆州人氏(也就是现在的湖北一带);按理说应该属于魏国的势力范围才对;但因为看不惯曹操的所作所为才跑到刘备这边来的;要是当时曹操能对他好一点儿说不定三国历史就要改写了!再比如说姜维——他本来是魏国人后来投降到蜀国来的;要不是因为诸葛亮慧眼识珠恐怕也成不了后来的大将军!所以说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留住人才比增加人口更重要!可惜当时的统治者们似乎还没意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