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账,不是“扫一扫”那么简单
在古代,吃完饭结账可不是现在这么方便,掏出手机“扫一扫”就完事儿了。那时候,你得有点儿耐心,还得有点儿智慧。想象一下,你坐在古色古香的酒楼里,桌上摆满了美味的佳肴,酒足饭饱之后,服务员(那时候叫“小二”)笑眯眯地走过来,手里拿着个算盘。你心里一紧:“这顿饭得多少钱啊?”小二噼里啪啦地拨弄着算盘珠子,嘴里念念有词:“红烧肉三两银子,清蒸鱼二两银子……”你听着听着就晕了,心想:“这算盘打得比我的脑子还快!”
古代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别以为古代人就没有“支付工具”了。他们也有自己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只不过是用银子、铜钱或者银票来代替的。如果你是个土豪,身上带着大把的银子,那结账的时候就可以潇洒地掏出几锭银子往桌上一拍:“不用找了!”小二立马眉开眼笑:“客官大气!”但如果你是个穷书生,可能就得精打细算一下了。这时候,你可能会掏出几枚铜钱或者一张皱巴巴的银票:“这是我的全部家当,你看够不够?”小二接过钱仔细看了看:“嗯……勉强够吧。”然后你就会长舒一口气:“总算没被扣下来洗碗!”
古代结账的趣事
古代结账可不仅仅是掏钱那么简单,还充满了各种趣事和故事。比如有的客人吃完饭发现自己没带钱——这在现代叫“吃霸王餐”——但在古代可是要命的事儿。这时候客人可能会灵机一动:“我给你们写幅字画抵账吧!”店家一看这人字写得不错(或者画得不错),也就欣然接受了。还有的客人吃完饭发现自己的钱不够付账——这在现代叫“余额不足”——但在古代可就没那么好糊弄了。这时候客人可能会说:“我下次再来补上!”店家一听这话立马警惕起来:“你不会是想跑路吧?”于是客人只好留下一件随身物品作为抵押——比如一把扇子或者一块玉佩——等下次再来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