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学交的学费叫什么

晚来风急

古代的“学费”不只是钱

在古代,上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时候,学校不叫学校,叫“私塾”或者“书院”。老师也不是随便请的,得是德高望重的大儒。那么,学生要怎么交学费呢?别急,这可不是简单的现金交易。古代的学费可比现在复杂多了,不仅有银子,还有各种实物和服务。比如说,有的学生会给老师送米、送布、送鸡鸭鱼肉,甚至还有送柴火的。这可不是因为老师家里缺这些,而是表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感谢。

古代上学交的学费叫什么

学费的“花样”多

除了实物,古代的学费还有一种特别的支付方式——“束脩”。这名字听起来挺文艺的吧?其实它就是一捆干肉。古时候的学生们会把干肉捆成一束一束的,送给老师作为学费。这种干肉可不是随便买的,得是自家养的猪或者羊宰杀后晒干的肉条。而且,这束脩的数量也有讲究,一般是十条为一束。为什么是十条呢?因为古人认为“十”是个圆满的数字,寓意着学生和老师的师生关系圆满和谐。

学费背后的故事

说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古代的学费挺有意思的吧?其实背后还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呢!比如说,孔子收徒弟的时候也收过束脩。他的弟子们不仅送干肉,还送其他各种礼物。孔子也不计较这些礼物的贵贱多少,只要心意到了就行。再比如,有些穷学生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给老师当学费,怎么办呢?他们就会帮老师干活儿来抵学费。比如帮老师种地、砍柴、挑水什么的。这样一来二去,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更亲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