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高配版朋友圈”
李世民,这位唐朝的开国皇帝,不仅武功赫赫,文治也相当了得。他有个特别的爱好——喜欢和一群聪明人聊天。这些聪明人可不是一般的聪明,他们个个都是当时的顶级知识分子,李世民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高配版朋友圈”,美其名曰“十八学士”。这十八个人可不是随便凑数的,他们有的是文学家、有的是历史学家、有的是科学家,简直是唐朝版的“跨界天团”。
李世民为啥要搞这么个“十八学士”呢?其实很简单,他觉得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光靠武力可不行,还得有文化人帮忙出主意。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把这些聪明人都拉到自己身边,没事就开个座谈会,讨论讨论国家大事。这样一来,既显得自己有文化,又能听听专家的意见,简直是一举两得。
十八学士的“职场生存法则”
别看这十八个人在李世民面前都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其实他们之间的竞争可激烈了。毕竟皇帝只有一个,能得到皇帝青睐的机会也就那么几个。所以这些学士们个个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要在李世民面前表现自己。有的人写诗写得好,天天给李世民献诗;有的人历史知识丰富,动不动就给李世民讲讲古代的故事;还有的人擅长天文地理,经常给李世民预测天气、分析地理形势。总之大家都在拼命展示自己的才华。
不过这些学士们也不是只会拍马屁的庸才。他们每个人都有真才实学,而且对国家大事也都有自己的见解。比如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宰相级人物就是从十八学士里走出来的。他们不仅在文学上有造诣,在政治上也很有远见卓识。可以说这十八个人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既能写诗作赋又能治国安邦的那种。
李世民与十八学士的“双向奔赴”
其实李世民和十八学士之间的关系挺有意思的——可以说是“双向奔赴”的爱情故事(当然不是那种爱情啦)。一方面是李世民需要这些聪明人来帮自己治理国家;另一方面这些学士们也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所以双方都很珍惜这段关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互相成就”吧!
不过话说回来这十八个人也不是一直都能和睦相处的——文人相轻嘛!有时候也会因为观点不同而争论起来甚至吵得面红耳赤但这种争论反而让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也让李世民能够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争论反而是好事呢!
总之通过组建这个“高配版朋友圈”——也就是所谓的“十八学士”——唐太宗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还为唐朝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一步棋了!而那些曾经参与其中的学者们也因为这段经历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