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饥荒为什么不捕鱼

银汉迢迢

古代饥荒时期,鱼儿为何成了“隐形富豪”?

在古代饥荒时期,人们常常饿得前胸贴后背,连树皮草根都不放过,可为什么偏偏对水里的鱼视而不见呢?难道这些鱼儿都学会了隐身术,成了水中的“隐形富豪”?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神秘。古代的捕鱼技术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没有渔网、没有鱼钩,甚至连个像样的渔船都没有。你总不能指望古人拿着一根木棍去水里戳鱼吧?那场面想想都觉得滑稽。

古代饥荒为什么不捕鱼

再说了,古代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水质可不是现在的自来水那么干净。那时候的河流湖泊里,鱼儿们的生活环境可不怎么好,水里有各种杂质和污染物,甚至还有寄生虫。古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寄生虫”,但他们本能地觉得吃这些鱼可能会生病。所以,即便是在饥荒时期,人们也不愿意冒险去捕鱼。毕竟,饿死和病死之间,他们宁愿选择前者。

古人对鱼的误解:鱼是“寒性食物”

除了捕鱼技术落后和水质问题外,古人对鱼的误解也是导致他们在饥荒时期不捕鱼的原因之一。在古代中医的理论中,食物被分为“寒性”和“热性”两种。而鱼被归类为“寒性食物”,吃了会让人身体发冷、生病。这种观念在古代非常普遍,甚至到了现代还有一些老人家坚持认为吃鱼会让人感冒。

所以,即便是在饥荒时期,人们宁愿吃一些“热性食物”来暖身子,也不愿意去碰那些被认为是“寒性”的鱼。这种观念在当时可以说是深入人心,连小孩子都知道:“吃鱼会感冒!”虽然现在听起来觉得有点好笑,但在当时这可是关系到生死的大事。古人为了保命,自然不会轻易去挑战这种传统观念。

鱼的“贵族身份”:不是谁都能吃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原因是:在古代社会中,鱼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随便吃的食物。尤其是在一些封建社会中,鱼肉被视为一种“贵族食物”。只有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才能经常吃到鱼肉;而普通老百姓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偶尔尝一尝鱼的滋味。所以,即便是在饥荒时期,普通百姓也不会想到要去捕鱼来充饥——因为在他们看来:鱼肉是奢侈品!我们这些穷人怎么能随便吃呢?

而且还有一个更搞笑的原因:在古代一些地方的方言中(比如广东话), “年年有余(魚)”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说 “年年有剩饭剩菜(魚)”. 所以有些地方的人觉得: 如果家里经常吃剩饭剩菜(魚), 那就说明家里很有钱! 所以他们就更不愿意去碰那些象征着"贫穷"的活蹦乱跳的小东西了. 这种观念听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