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真的都是“之乎者也”吗?
说到古人说话,很多人脑海里立马浮现出古装剧里那些摇头晃脑、文绉绉的台词,什么“之乎者也”、“子曰诗云”之类的。好像古人一开口就是文言文,连打个招呼都得来句“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但实际上,古人的日常交流可没这么复杂。他们也是普通人,也得吃喝拉撒,也得聊八卦、谈天气。你以为他们天天背《论语》啊?那可真是冤枉古人了!
其实,古人的口语和我们现代人说话差不多,只不过书面语比较讲究罢了。你想啊,古代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大家见面聊天总不能拿着毛笔写信吧?所以日常交流肯定是简单直接的。比如《红楼梦》里那些丫鬟小厮们说话,哪有什么“之乎者也”?都是大白话:“你干嘛呢?”“吃饭了没?”之类的。就连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些贵族子弟,私下聊天也没那么多文言文。所以说,古人的口语其实挺接地气的。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古人说话很文雅?
那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古人说话很文雅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文献大多是书面语,尤其是那些经典著作和官方文件。这些文字经过精心雕琢,自然显得高深莫测。再加上古代教育普及率低,能写会道的人本来就不多,留下的文字自然就显得格外“高大上”了。
另外,古装剧的台词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误导。为了显得有文化、有格调,编剧们总喜欢给角色安排一些文言文的台词。比如皇帝一开口就是“朕心甚慰”、“尔等何人”之类的。其实啊,皇帝也是人,私下里说不定也会说:“今天这菜不错!”或者“这天气真热!”只不过这些接地气的对话没被记录下来罢了。
再说了,古代文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用词典雅,这是他们的职业习惯。但你让他们平时聊天也这么说话?那不得累死啊!就像我们现在写论文得用专业术语一样,但和朋友聊天肯定不会满嘴学术名词吧?所以啊,古人的日常口语其实和我们差不多,只不过被那些书面语给带偏了而已。
古人也有幽默感吗?
说到幽默感,很多人觉得古人都是严肃刻板的读书人,哪会开玩笑啊?其实不然!古人不仅会开玩笑,而且玩得还挺溜的!比如苏轼就特别幽默风趣。有一次他写信给朋友说:“近来颇有些穷困潦倒之态……不过还好我脸皮厚!”你看这话说的多逗啊!还有李白的《将进酒》里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简直就是古代版的“活在当下”嘛!
再比如《世说新语》里记载了很多魏晋名士的幽默故事。有个叫王戎的人说自己小时候特别聪明:“我七岁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偷懒了!”这种自嘲式的幽默在古代文人中并不少见。还有些文人喜欢互相调侃、打趣对方的外貌或性格特点。比如有人调侃某位朋友长得胖:“你这肚子都快赶上弥勒佛了!”这种轻松诙谐的对话在古人的书信往来中比比皆是。
所以说啊, 古人不仅会说大白话, 还会开玩笑, 甚至有时候比我们现代人还逗呢! 他们不是整天板着脸背《论语》的老学究, 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普通人! 下次再看古装剧的时候, 不妨想象一下那些角色私下里可能会说些什么有趣的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