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商人地位最低

残荷听雨

商人:古代社会的“隐形人”

在古代,商人的地位低得让人怀疑人生。他们就像现代社会的“外卖小哥”,虽然大家离不开他们,但谁也不会把他们当成“社会精英”。古代的商人,尤其是那些走南闯北的行商,常常被视为“不务正业”的代表。农民种地、工匠做工、官员治国,这些都是正经职业,唯独商人整天捣鼓些买卖,赚取差价,怎么看都不像是“正经人”该干的事。

为什么古代商人地位最低

更惨的是,古代社会对商人的歧视还体现在法律上。比如在汉朝,商人不能穿丝绸衣服,不能坐马车,甚至连他们的后代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简直就是在说:“你们商人啊,就别想着翻身了!”这种制度设计让商人在社会中成了“二等公民”,虽然他们手里有钱,但社会地位却低得可怜。

商人:财富的“罪人”

古代社会还有一个奇怪的逻辑:谁有钱谁就有罪。商人因为手里有钱,常常被视为“不义之财”的代表。在他们看来,商人通过买卖赚取利润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剥削”。农民辛辛苦苦种地才赚几个钱?工匠日夜不停地打造器物才赚几个钱?而商人呢?动动嘴皮子就能赚大钱!这种不公平的对比让商人在道德上处于劣势。

再加上古代社会的贫富差距本来就大,穷人看到富人自然眼红。而商人作为财富的象征,自然成了众矢之的。他们不仅被穷人鄙视,还被官员和贵族视为眼中钉。毕竟这些当官的和贵族们虽然也有钱,但他们觉得自己的钱是“正当收入”——靠祖上传下来的或者靠官职捞来的——而商人的钱则是通过“投机倒把”赚来的。这种双重标准让商人在财富面前成了“罪人”。

商人:文化的“边缘人”

除了在经济和法律上受到歧视外,商人在文化上也处于边缘地位。古代社会崇尚的是儒家思想,讲究的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秩序。在这个秩序中,士大夫是最高级的存在——他们是文化的代表、道德的楷模;农民和工匠虽然地位不高但也算是“正经职业”;唯独商人被排在了最后一位——连工匠都不如!这种文化上的歧视让商人在社会中成了“异类”。

更搞笑的是,古代文人还喜欢写文章讽刺商人。比如《史记》里的《货殖列传》就记载了很多关于商人的故事——当然大部分都是负面故事!这些文人笔下的商人往往贪婪、狡诈、唯利是图——简直就是道德败坏的代名词!虽然这些描述可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普遍看法——反正不是什么好东西!